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、信任與包容

 

Language, Trust, and Inclus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

 

提案單位: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/ TWNIC

場次說明:

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快速滲透語言、影像與網路空間的各個層面,對社會信任機制、語言文化傳承與資訊真實性提出前所未見的挑戰;人工智慧的應用,從內容生成系統到語言模型架構,正型塑社會去理解世界與影響彼此互動的方式。 國際間包括聯合國「全球數位契約」(Global Digital Compact)、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(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-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, OECD) AI原則與亞太區域網路治理論壇 (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, APrIGF)等數位治理場域,皆強調 AI 的治理必須以人為核心,並兼顧語言與文化多樣性、公民社會參與以及資訊可信任。 本場次之規畫,將致力於對語言文化、公眾信任與治理所帶來的挑戰與回應,透過討論將探索如何在 AI 使用的治理過程中,建構具代表性、可參與、且符合台灣社會語言與文化脈絡的政策設計。

探討議題:

    • 語言代表性與文化偏誤問題 台灣主要使用正體中文,然而目前主流 AI 應用服務是否能真實理解與正確再現台灣語境?若存在語言風格與文化表達的偏誤,是否會對使用者的理解與信任造成影響?
    • 少數語言在 AI 使用中的數位排除問題 原住民族語、客語等少數語言是否在現行 AI 使用場景中被邊緣化?目前有無具體政策或平台機制,協助這些語言社群能公平參與及使用 AI 技術?
    • 政策設計是否能回應使用者差異與文化倫理? AI 使用涉及資訊風險、文化尊重與語言平權等面向,台灣目前的使用規範與政策設計,是否已納入教育、文化、在地社群與企業等多元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與價值觀?
    • AI 生成內容對資訊信任機制的挑戰 生成式 AI 所導致的內容混淆、仿冒網站與詐騙問題,是否正侵蝕公眾對網路資訊的信任?應如何建立可驗證、透明的資訊使用架構,恢復社會對數位內容的判讀能力?
    • 以多方利害關係人架構建構正當的使用治理機制 在 AI 使用的政策制定與規範程序中,是否應導入公民參與平台、多語政策設計、文化價值審議等包容性機制,以確保政策的社會支持與治理正當性?